海報新聞
時敢當
“五一”假期期間,一對婆孫在浙江金華橫店影視城的“插隊事件”,引發了軒然大波,對婆孫倆的網絡審判和網絡暴力在全網蔓延。假期結束,關于這件事情的討論仍未結束,在媒體發起的#婆孫插隊被做成卡通車貼合適嗎#微博投票中,超10萬網友參與投票,選擇“合適”和“不合適”的比例在1:1左右徘徊,這種選擇比例比插隊本身更值得討論反思。
疑似涉事當事人“平移”的說法,本質上當然屬于應該譴責的插隊行為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但放在五一“人從眾”的具體情境中,這本身屬于極其平常的一個沖突。如果當事人的說法屬實,排完隊發現排錯了,這種情境下誰又能完全保證自己不會有一絲委屈,不會產生一絲“平移”的想法?如果提前知道哪個通道都可以過,不用區分景區懸掛的“團客”“散客”,那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個沖突了?說到底,對當事人的判斷不能脫離當時的具體情境,如果僅僅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進行審判,那只能走向極端。
退一萬步說,即使是網絡升堂,審判也應該講究“罪責相符”原則,這樣一個不涉及違法的普通人之間的沖突,當事人應該承擔視頻被上網被網暴、被線下跟拍、被制作成卡通車貼售賣傳播的后果嗎?插隊是不文明的行為,受到譴責無可厚非。但網暴、追蹤、制作售賣肖像車貼等是實實在在涉嫌違法的行為,以違法反對不文明,還打著正義的幌子,著實荒誕!
截至5月5日10:35的網友投票數據
截至發稿,在最新的微博投票數據中,選擇“不合適”的網友(7.8萬)逐漸超過選擇“合適”的網友(6.9萬)。此時的數據有遠超這個事件本身的意義,在網絡熱點中,極端、情緒化的觀點向來更有“市場”,所以在輿論場中的初始“市場占有率”看起來就會更高,但網絡也是有自凈功能的,理性的聲音也會逐漸放大,對極端聲音進行糾偏,讓輿論監督不會走歪走偏。
回到“插隊事件”本身,對不文明者可以道德譴責,但也僅僅是道德譴責,如果把道德瑕疵無限放大、無限撻伐,獲利的只能是營銷情緒賺流量和營銷車貼賺黑錢的無良者,受損的是被情緒裹挾的網友和整個公共輿論監督的公信力。每個普通人都可能是手機鏡頭下被放大的那個人,適度審慎的底線,保護的也將是我們每一個人。
責編:張靜寧
審核:李士環
責編:李士環